刚接触生物学时,我以为它只是观察和记忆,直到听说合成生物学——原来生命也能像乐高一样被设计和组装!这门学科让我看到生物学的另一面:不仅是理解自然,更是创造新可能。
大一专业分流填报志愿,我犹豫过,毕竟合成生物学听起来很前沿,担心自己知识储备不足。但想到它能在医疗、环保等领域带来突破,还是决定挑战自己。分流后,从基础的基因编辑到合成生物系统设计,每一步都充满新奇。虽然课程有时很难,但每当读到人工合成生命或微生物工厂的案例,就觉得自己正站在未来的起点上。
如果你也喜欢探索未知,愿意用生物学思维解决现实问题,合成生物学会是一个充满惊喜的选择。它不需要你一开始就懂很多,但会奖励每一个保持好奇的人。
从翻开高中生物课本的那一刻起,生命的密码就在我的人生中埋下了伏笔。跃动的碱基对、精妙的代谢通路,诉说着世间最动人的诗篇。高考后,我循着这份热爱来到学院,最终如愿以偿地进入合成生物学专业。
在这里,我看到的不仅是基因回路的精密调控,更是攻克疾病、改写生命的无限可能。每一次理论课上的思维碰撞,每一次文献阅读时的灵感闪现,都让我感受到这门学科的独特魅力。它像一扇通往未来的大门,而我们有幸成为最初的探索者。
“生命的复杂性终将被解析和重塑”,在合成生物学,我们站在科学前沿,期望以己之才学,续写造福人类的恢弘篇章。
谈起我为什么要选择合成生物学这门专业,现在回首望去,过程虽然有些曲折,但其实也是一种必然。
大一下面临专业分流之际,我对自己未来的道路有些彷徨,我当时对合成生物学是抱有期待的,于是我寻找到合成生物学专业的教授进行咨询。在老师的引导下,我恍然发现,从入学的新生科创比赛选题,到平时对于合成生物学消息的不时关注,其实我在不知不觉间已经选择了合成生物学,而合成生物学也在提升我的素养。
我相信,这是学科与学生的双向奔赴,而我也将保持着对合成生物学的热爱迈向未来。
自高中起我便对生物情有独钟,大学最初却与生物相关专业擦肩。
入学不久,听说分流可以选择合成生物学,我心跳漏了一拍,尽管当时对合成生物学知之甚少,但我开始关注一切相关信息,于是,DNA存储的惊艳、人工合成酵母染色体的突破,以及通过改造遗传物质让菌株生产所需产物的巧妙,都让我心生向往。
在大一上学期末,我已下定决心选择合成生物学,下学期便加入相关课题组学习。此后,在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与师兄师姐交流中,我愈发明确这是我的兴趣所在,也是国家所需,在天津大学遇见合成生物学,是我莫大的幸运。
大家好,我是2023级合成生物学1班金露雨,初入合成生物学的世界,DNA储存信息、拼积木般的基因操作深深吸引了我。
在实验室里,目睹智慧之树结出硕果。在离心管中,见证生命的奇迹诞生。在iGEM竞赛里,进行头脑风暴,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反思总结。这些一步一步地带领我感受合成生物学的魅力,助推我们用青春汗水浇灌生命之花。在合成生物学的浩瀚星河中,我将始终如逐光者般前行。
如今,我愿将这份热爱化作火种,点燃更多人对合成生物学的向往,一起在这片神奇的领域,书写属于我们的青春华章。
大家好!我是来自合成生物学专业的温人魁。
当初选择这个专业,是因为被它“创造生命奇迹”的理念深深吸引。记得第一次走进实验室,看到那些微小的细胞在基因编辑下展现出新的功能,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在学习过程中,我参与了2024iGEMtianjin,尝试用合成生物学方法构造蓝光诱导表达开关。虽然过程充满挑战,但当实验取得初步成果时,那种成就感无以言表。热爱它,是因为它让我在探索未知中不断成长,每一次的实验都是与生命的深度对话。
希望更多同学加入我们,一起在合成生物学的海洋中遨游!
高三那年,我在科普文章里第一次听说“合成生物学”——原来,基因也可以像乐高积木一样被设计、拼装,创造出全新的生命功能。
大二进实验室,我们用酵母生产藏红花酸,那一刻,我真正感受到合成生物学的力量。合成生物学,既要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也有严谨扎实的实验逻辑。我爱它的创新,也爱它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从设计基因路线到实验验证,每一次突破都是一次“让不可能成为可能”的旅程。合成生物,让我找到热爱,也找到方向。
我是22级合成生物学1班的池航,连续三年担任班长,曾获本科生国家奖学金、2024年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GEM)金奖,以及天津大学优秀共青团干部、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
我最初了解到合成生物学时,就被其生物学的工程化这个定义所吸引,被其从头合成生命这个宏伟目标所震撼。随着专业课程和科研实践的不断深入,我对合成生物学中合成基因组学、基因线路和人工细胞工厂,这几大重要研究方向的认识和理解也愈发清晰。
在本科阶段的科研学习中,我和微生物结缘,“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小小的微生物蕴含着如此巨大的能量!酿酒酵母不再只能酿酒,还能“酿造”出褪黑素和藏红花酸等高价值药用产物;经过调控回路设计和酶改造,我们可以人为调控大肠杆菌的进化速度,加速其定向进化出预期性状。DNA双螺旋埋藏着神秘宝藏,一个个细胞绽放出无限希望,合成生物,万象更新!
大家好,我是22级合成生物学1班的屠榕。
其实两年前选择专业时,我对合成生物学专业的了解并不深入,驱动我选择它的是“生物”二字和对专业名称的好奇。出于对生物的热爱,当时的我甚至参加了生科院的转院面试,但在最终确认的时我还是决定“会一会”合成生物学这个新兴专业。不过在经过深入了解后,我被合成生物学“编程生命”的愿景深深吸引了,从能够发出荧光的大肠杆菌到“指哪打哪”的基因剪刀CRISPR,它给我带来了许多颠覆性的认知,并且教会了我如何用工程思维理解生命,创造教科书上没有的解决方案。
如果你也渴望探索生命的边界,欢迎加入“合成生物”这场改变世界的生物学革命!
大家好,我是2022级本科生杨天予。高中二年级,我偶然看到天津大学合成酵母染色体的工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那时的我,虽然对繁琐高深的专业术语一知半解,合成生物学的魅力却深深吸引了我,悄然在心中种下探索的种子。
大学伊始,我连续两年参与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GEM),从最年轻的队员成长为团队队长;从初次组会被指导老师批评,到独立承担实验任务、获得导师与队友一致认可,最终赴法国参赛并荣获金奖。这段经历让我从科研“小白”蜕变为坚定的合成生物学热爱者、探索者与追梦者。
在天大这片合成生物学的沃土上,我有幸遇到人生导师吴毅教授。加入课题组的两年来,吴老师始终关心我的成长,在课题进展与学习困惑上给予耐心指导,不断鼓励我在科研道路上勇于突破、不忘初心。在吴老师的支持下,我参与高水平课题研究,并作为共同作者参与论文发表。
感谢天津大学合成生物学专业的培养,让我以热爱之心策蹇而行,在求学之路上笃行不怠、砥砺求索。
大家好!我是2022级合成生物学专业的学生,很幸运也很骄傲能够就读于合成生物学这个专业!
我理解中的合成生物学,是重塑生命,包含生命的元件、线路、模块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乃至整个生命系统。在学习期间,我参加了两届iGEM(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在团队中大家团结协作,一起将天马行空的想法转化落实为解决问题的方案,每一次团队用生物元件搭建工程系统,都像在书写生命的代码;每一次突破技术瓶颈,都让我感受到学科无限的可能性。
这种“设计生命,重塑未来”的力量深深震撼了我,也让我更加热爱并坚定的在探索合成生物学的道路上前进!
大家好!我是张贤良,来自21级合成生物学专业。我刚进入大学时,对自己的未来十分迷茫。身边许多人都建议我转到计算机、法学等专业。那时,我参加了iGEM国际基因工程机器设计竞赛。正是这次比赛,让我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也遇到了对我影响深远的导师。团队中大家对合成生物学的热情、对科研的纯粹与专注,深深感染了我,让我逐渐意识到,合成生物学正是我真正想走的路。
虽然每条路都有挑战,但幸好,这条路上我并不孤单。这里有充满欢声笑语的班级大家庭,有耐心细致的师兄师姐,还有温柔博学的老师们。正是这些温暖的陪伴和支持,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世上路有千万条,但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人生,才不枉此行。希望学弟学妹们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热爱,勇敢追逐梦想!
我是2021级本科合成生物学专业的黄可承。我和合成生物学的故事没有太多波澜起伏:因为我本就有志于投身生命科学的前沿研究,决定选择合成生物学专业对我来说并不需要多少犹豫,而在合成生物学专业的学习也让我获得了预期的收获。
在合成生物学的专业课上我能学习到前沿的知识和研究成果;参加iGEM比赛和大创项目使我的科研技能得到了长足的长进,也巩固了我继续深造的信心;在这个专业里我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常常几人一起讨论科研趣事或是最新文章,也是一段难以忘怀的时光。
祝愿学弟学妹们在求学过程中能够学有所得,早日实现自己的理想。
各位学弟学妹好!我是来自21级合成生物学专业的张泽同。
对于我来说,合成生物学学科最大的魅力在于她让人类成为了生命的真正意义上创造者,通过基因编辑和人工染色体技术,我们可以自由地创造出自然中所不曾演化出的存在,让这些小精灵们绿色生产我们的衣食住行,甚至治愈难以攻关的疾病,这是工程科学的终极理想,也是我们的终极理想。
现在我的研究方向是基于人工智能的基因组分析,以“智”慧发掘更多生命的奥秘,欢迎对此感兴趣的朋友们与我交流!